内陆地区车主找谁换玻璃?
以武汉为代表的内陆城市的车玻璃破了,找谁更换呢?要回答这个问题,就要先看清楚这些地区车主的现实情况: 1、消费大环境。受经济条件制约,内陆城市的汽车保有量一般都少于发达地区,如省会城市武汉市的机动车保有量不及苏州市的一半。武汉媒体在报道自己的业绩时,常用“平均每天115辆新车上牌”加以炫耀,然而看看今年前10个月东莞市每月汽车的上牌数,武汉人就会汗颜了:
今年前10个月东莞市每月汽车上牌数 月 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上牌(辆) 7758 7097 8199 8862 8451 9171 9464 9911 11203 10634
2、家庭拥有车辆数。无论是有车一族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,还是一家拥有多辆车者占总体有车一族的比例,内陆城市都远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。 3、对车的重视度。沿海地区的人把车只当作交通工具,并不十分重视车的档次(以车斗富的现代“石崇”除外)。而内陆城市的车主则还把车视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。他们有车之后,走在大街上最想看到的就是熟人,然后主动打招呼,主动邀熟人上车,最想听到的就是熟人问“这是你新买的车”这句话,最想看到的就是熟人的羡慕眼光。殊不知,车是他家除房子之外最贵重的一个物件。有的有车一族每月的收入,除了还房贷、吃饭、供小孩上学和车辆开支外,口袋里的银子所剩无几,家中无存折,只有一张可用于透支的信用卡。一旦汽油涨价,他们便痛苦不堪。所以,换玻璃时对价格十分敏感。这类人,车玻璃破损后,入了保的嚷着在4S店换玻璃,图的放心;没有入保的,就在路边店、夫妻店找一块便宜的玻璃对付。 4、公私车结构。虽然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网站发布的消息称,截止2008年底全国私人汽车41733867辆,占6467万辆汽车保有量的64.53%;虽然这几年全国总体上私车购买力快速上升,1990年以来全国私人乘用车年增长率保持20%以上,但沿海与内陆地区公、私车所占的比例,还是很有区别的。相对而言,内陆城市里,公车的所占比例高于沿海发达地区。由于公车换玻璃的钱由公家掏,所以在内陆城市,包括换玻璃在内的修车行中,要求“返点”的现象已是公开的秘密,比较普遍,特别是入了保的公车和公交车,明目张胆地索要。这虽然让发达地区的人耻笑,但这是现实。 5、对车的认知度。内陆城市的私车主,大部分拥有私家车的时间都在5年以内;他们对车的认知,大多来源于阅读报刊得来的间接知识,亲身体验和感受并不多。有些人平时侃车时夸夸其谈,但真具体到某一个汽车零部件的知识,便少得可怜。比如,问他“玻璃作用”时,便茫茫然了——他们只会说“玻璃是起遮风挡雨看路作用的”,却不知道玻璃是汽车上的重要被动安全装置,更不知道更换玻璃时保证安全的“三要素”是什么。所以,他们的车玻璃一旦破损,就挠头了。 6、消费观念。由于受上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,内陆城市的车玻璃一旦破损了,有的只好开到4S店去更换图个放心,从而花冤枉钱;有的则开到夫妻店去更换以图价格便宜,从而埋下隐患。许多车主可能不知,汽车玻璃看似简单,其实它具有“三性”:一是牢固安全性——保障出生事故时司乘人员不被抛出车外;二是支撑安全性——翻车时,玻璃防止车体进一步的变形;三是视野安全性——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,提供安全驾驶的视野。正因为如此,中国安全玻璃认证中心专家们反复告诫人们:“低质量的汽车玻璃、不正确的粘接剂及不规范的安装程序,将会导致很多不安全因素产生。”曾经的报道很典型:潘女士的爱车已经五岁了,但她自始至终选择去4S店保养和维修,她说自己是个车盲,除了开车,对保养和维修一窍不通。她也不爱琢磨用车常识,还是交给4S店放心和省力…… 呜呼!把关系着自己乃至全家人性命的物件交给他人任意处置,不仅是车主的悲哀,也是中国人的悲哀。
上一页 [1] [2] [3] [4] [5] 下一页
|